人力集團

首頁>集團黨建 > 最新動态

今天,緻敬一場偉大的勝利!

發布時間:2023-09-03

1945年9月2日

上午9時10分

《大公報》記者朱啓平

正在密蘇裏号上

這是他一生難忘的一幕


就在距離他兩三丈的地方

朱啓平親眼目睹了

日本簽降代表

向聯合國投降


全體簽字完畢

朱啓平看了一眼表

此時此刻正是

9時18分!

他内心猛然一震

九·一八!


他這樣記錄當時的心情

14年過去了

沒有想到日本侵略者竟然

又在這個時刻

在東京灣簽字投降了

天網恢恢,天理昭彰

其此之謂欤!



從1931年

日本侵略者悍然策動九一八事變起

中華兒女前仆後繼

浴血抗争14載

以巨大犧牲

取得了近代以來

抗擊外敵入侵的第一次完全勝利


今天,9月3日

是中國人民抗日戰争勝利紀念日

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争勝利紀念日

78年過去

這場勝利對于中國人

究竟意味着什麽

爲什麽我們要牢牢記住這個日子

這些普通中國人的故事

或許能給你答案


戰鬥在長城上的八路軍。新華社發


九一八事變那一年
林心平還是個12歲的孩子

小小年紀的她便心存抗日志向

讀書期間一直

積極參加抗日救國運動


一二九運動時
16歲的林心平走出校門
喊出國人的憤慨
“甯爲吾國鬼,不爲異國奴!”
不久被學校開除
此後她完全投入抗日事業
并于1936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産黨

林心平(右一)在溫州師範學校

1937年11月
林心平奔赴延安
進入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學習
在學校裏,她刻苦努力
不僅學習了文化知識
而且還接受了系統的、嚴格的軍事訓練
畢業後
先後在中共中央長江局
中共浙江省金華特委工作

林心平(中)在延安抗大學習

革命期間
林心平得知父親生病的消息
卻不能夠陪伴在父親身邊
她萬分擔心
卻隻能提筆寫下一封信‍

“接家信,知道父親病危,悲痛已極
一提筆,淚水已淋濕了一張信紙
不知道信到家時,父親是否還在人間
女兒爲了窮人解放
爲了偉大的共産主義事業
投身于革命隊伍,五年來走南闖北
現在千裏之外,不能親來侍奉
現在隻有望父親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
掙紮起來
我們的事業是一定要勝利的
我是多麽希望父親能活下去
等到我們勝利的那一天

1942年5月
林心平生下一個孩子
她興高采烈地将這一消息告訴家人
還表示之後将照片回去

林心平(右)和戰友在一起

然而就在短短兩個月後
林心平不幸被日軍抓獲

敵人用了30多種慘無人道的酷刑

也沒從林心平這得到半分有用的消息‍
氣急敗壞的他們
用鋼絲穿透林心平的身體
将她遊街示衆
生命的最後一刻
遍體鱗傷的林心平寫下
“笑汝輩黔驢技窮 甘灑熱血化彩虹”

1942年8月8日
林心平壯烈犧牲
遺體被敵人用硝镪水銷毀
這一年,林心平年僅23歲

直到新中國成立的前幾天‍
林心平家人才得知她犧牲的消息‍
林心平的大哥
不忍告訴家人妹妹犧牲的細節
面對家人的追問
他隻說
“二妹是一位英勇無畏
至死都沒有屈服的共産黨員”


七七事變爆發那一年
李安甫也是12歲
那一年,戰火燒到了他的家鄉
山東樂陵劉橋村

李安甫親眼目睹日軍無惡不作
台兒莊戰役中
他當兵的二哥、四哥相繼犧牲
于是,小小年紀的李安甫
趁着天黑,背着家人去參軍
成爲一名抗日“小八路”

一次戰鬥中,李安甫自告奮勇
執行爆破任務
在炸毀敵人碉堡時
他失去了右眼,右耳失聰
腦垂體受損
身高永遠停留在了1.2米左右

他槍法很準、屢立戰功
經常執行重要刺殺任務
是威震敵膽的武工隊員
日軍駐樂陵第一任憲兵隊長茨谷五雄
第三任憲兵隊長小野田守
教官川島谷川等
都斃命于他的槍下

資料照片:李安甫(左一)


據李安甫回憶

川島谷川的訓練方式極爲殘忍
經常抓來平民百姓
做日軍訓練的人體“活靶子”
百姓對他恨之入骨
一天清晨,李安甫扮成小學生
假裝偶遇川島谷川
待川島谷川走到身後幾米遠
李安甫立即轉身
朝他背後連開兩槍将其擊斃

在撤離時險些被日軍抓獲


1940年
李安甫和戰友卞秀蘭結婚
兩人表面上扮演“少爺”少奶奶”
實際上承擔着地下情報工作的任務
有一次,兩人獲得了一個重要情報
當時卞秀蘭已懷有6個月的身孕
仍化裝去送情報

青年時期的李安甫夫人卞秀蘭


不料,卞秀蘭在半路遇到了日軍
爲躲避檢查,卞秀蘭躲藏時摔了一跤
但她仍強忍腹痛
将情報安全送達
回到家便流産了

很多年後
已經90多歲的李安甫老人
回憶起這段往事時說
“那個孩子如果活到今天
應該70多歲了吧”

李安甫

“我們的身體、飛機和炸彈,

 當與敵人兵艦陣地同歸于盡!”

相信全世界

再沒有第二所學校

會以這樣的文字作爲校訓


這裏是培育中國第一代

飛行軍官的中央航空學校

在這裏學習的年輕人

有的出身名門望族

有的是歸國華僑

有的剛畢業于清華大學


但爲了抗日救亡

他們來到了這所學校

每天除了練習飛行與戰鬥技巧

還要練習“必死”的決心


中央航空學校刻在石碑上校訓


他們都是從這所學校

畢業的年輕人:


1937年8月14日

張錫祜駕駛飛機

在抗擊日寇的途中

失事殉國,時年25歲


在他犧牲的十二天前

他在給父親

時任南開大學校長張伯苓的信中寫道:

“陣中無勇非孝也!”

得知兒子死訊後

張伯苓強忍失子之痛,說:

“我本人出身水師,今老矣,

每以不能殺敵報國爲恨,

而今吾兒爲國捐軀可無遺憾了!”


張錫祜與未婚妻


僅僅3天後

1937年8月17日

闫海文,來自東北的帥氣小夥子

在返航時,座機被敵炮擊中

跳傘時,因風向變化落入日軍陣地


他甯死不肯投降

立即以随身手槍反擊

擊斃日軍5人,擊傷數人

他大喊着“中國無被俘空軍!”

用最後一顆子彈自戕殉國

年僅21歲



又過了僅僅兩天

飛行員沈崇誨駕機返航時

發現大批敵艦

此時,他的飛機故障已難以返回基地

隻有緊急降落或是跳傘逃生


沈崇誨不願苟且偷生

他從兩千米高空極速沖下

與日本軍艦同歸于盡

當時,沈崇誨年僅25歲

剛剛畢業于清華大學


在清華大學時的沈崇誨(中)


抗戰勝利後

照片上這些英俊的年輕人

最後活下來的

隻剩下兩個人



他們明知道日軍戰機遠優于自己

每一次起飛,都可能是最後一次

但不亡命就是亡國

他們用血肉之軀壯志淩雲

擊落日軍敵機超過1200架


一直到抗戰結束

一共有1700人沖上天空

這些年輕的面孔

一個一個變成墓碑上冰冷的名字

而他們殉國時的平均年齡

才隻有23歲


中國第一代戰鬥機飛行員


“最後一碗米送去做軍糧

最後一尺布送去做軍裝

最後一件老棉襖蓋在擔架上

最後一個親骨肉送去上戰場”

這是沂蒙山區

廣爲傳唱的一支民謠


生活在沂蒙山區的王換于

沒有讀過書

從小家境貧寒

甚至連名字都沒有

因爲從王家嫁到了于家

是用兩鬥米換來的

便取名叫王換于


抗日戰争爆發後

年近半百的王換于

在當地黨組織的影響下

成爲抗日積極分子

1938年11月

她加入中國共産黨

是全村第一個黨員



入黨後王換于成了

八路軍的秘密情報聯絡員

她家也成了八路軍一處臨時革命據點

1939年,八路軍挺進沂蒙山時

曾在她家暫住

跟着一起來的還有不少随軍子女


這些年幼的孩子

有的因經常跟着部隊轉戰

導緻身體弱小

有的還在襁褓中

父母就犧牲在戰場上

王換于得知情況後

主動向黨組織申請成立戰時托兒所


王換于接手的第一批孩子有27名

最大的十多歲,最小的僅出生三天

王換于一個人顧及不過來

當時,王換于的兩個兒媳

張淑貞、陳洪良正在哺乳期

王換于思來想去

決定讓她們優先哺育

那些體弱的八路軍子女



由于吃奶的孩子多,奶水越來越少

張淑貞她們

就讓自己的孩子喝粥、吃粗糧

讓八路軍的孩子喝奶、吃細糧


“妮啊,不是娘不疼你

是這烈士的孩子離開了娘

他們更苦

等革命勝利了

娘給你做好吃的

看到自己的孩子餓得一直哭

張淑貞也心疼

但她更舍不得那些

父母投身抗日沒人照顧的孩子們受苦


王換于一家


從1939年秋到1942年年底

在王換于、張淑貞

及全村村民的細心呵護下

戰時托兒所的孩子們

從剛開始的27名陸續增加到40多名

并且全部健康成長

而她們自己的兩個孩子

因照顧不周先後夭折



這是一場偉大的勝利

這一戰,中國爲什麽必勝?


這答案寫在堅強的女戰士犧牲前

“甘灑熱血化彩虹”的微笑裏

也寫在英俊的飛行員們

誓與敵人同歸于盡的諾言裏


這答案寫在12歲的孩子

爲了抗日離家參軍的

行色匆匆的夜色裏

也寫在沂蒙紅嫂們

哺育烈士遺孤的奶水裏


這答案寫在千千萬萬

中國人心裏

這一戰,我們必勝

因爲正義必勝

和平必勝

人民必勝


抗戰勝利,民衆在街頭歡慶


如今
浙江省平陽縣水頭鎮第一小學
在一棵桂花樹下
豎立着一座林心平的銅像‍

銅像從上至下分爲
胸像、承台、底座三部分
底座最下一級前後寬1919毫米
左右長1942毫米
分别代表林心平出生和犧牲的年份
銅像總高2.3米
因爲她犧牲那年
隻有23歲

林心平烈士的妹妹林秋芳
常常來到這裏看姐姐
給學生們講述姐姐的革命故事


2019年八一前夕

李安甫已經95歲
他特意穿上當年的老式軍裝
身上挂滿了軍功章
淩晨四點就等待着
觀看升旗儀式

當國旗護衛隊從身邊列隊經過時
老人立刻莊嚴地敬了個軍禮
随後步履蹒跚地跟着列隊前行
跟了一段路後
已是95歲高齡的老人
腳步漸漸有些跟不上了
爲了不讓老人留有遺憾
一位記者一把抱起老英雄
追趕國旗護衛隊


臨别前
老人在國旗護衛隊訓練場的旗杆前

久久不願離去

官兵們特意爲老人展開了一面

曾在天安門廣場上升起的國旗

讓老人近距離地觸摸一下

國旗在老人眼中

浸透着戰友和親人的鮮血

此刻,他緩緩捧起國旗

深情地親了上去

1989年,101歲的王換于去世

“沂蒙母親”的故事

由兒媳張淑貞繼續傳承

晚年的張淑貞患上了“小腦萎縮”症

有時候犯糊塗

有幾次她和女兒于愛梅說:

“趕緊做飯去,八路軍一會兒就來了

不能讓他們餓着肚子打鬼子

下十斤面條,再蒸十斤饅頭

打上二十個雞蛋……”

于愛梅不敢反駁

生怕母親生氣

一家人忙活幾個小時把飯做好了

可張淑貞卻不讓家人吃

一定要等八路軍吃完才讓家人上桌


2018年12月20日

105歲的張淑貞在家中安詳去世

去世前一天

她拿出珍藏的黨徽

和女兒又講抗戰的故事

于愛梅明白母親的意思

料理完後事,她将母親生前存下的

18939.8元交了黨費


于愛梅和母親張淑貞


如今
中國人已經擁有了
自己的戰鬥機和航空母艦
長空利劍,愈加鋒銳

蒼穹之上,舍我其誰



那些爲了抗日救國而犧牲的

年輕人們

看到今日的中國

和今日中國的戰鬥機飛行員

一定會倍感欣慰



78年過去

我們爲什麽要紀念這場勝利?

爲了那些沒能活着看到這場勝利的人

他們的流血犧牲

爲的正是我們今日的幸福生活


爲了3500多萬傷亡的同胞

爲了那些不論男女老幼

不論城市鄉野

齊心抗日救亡

付出巨大犧牲和代價的中國人

他們的愛國情懷和民族氣節

也正流淌在我們的血液裏


今天,我們緻敬先輩

緻敬那場偉大的勝利

更提醒你我

勿忘曆史,珍愛和平

振興中華,吾輩自強




來源:人民日報微信,綜合人民日報微博


  • 上一篇:菏澤人才發展集團有限公司黨支部學習研讨《黨員“菏”其美——身邊的故事》
  • 下一篇:身邊的榜樣——身懷六甲舍小家 堅守崗位勇擔當
  • 支持(合作)單位:

    菏澤市招才引智服務中心 菏澤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 菏澤市人才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 菏澤投資發展集團有限公司 菏澤市國有資本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 山東人才發展集團有限公司 山東銘拓緻遠管理咨詢有限公司 山東省高層次人才服務聯盟成員單位 菏澤市人力資源發展促進會

    地址:山東省菏澤市魯西新區人民路1388号經典國際A座25樓

    電話:0530-5139379   0530-5139258

    二維碼
    掃一掃,關注訂閱号
    版權歸菏澤人才發展集團所有   京ICP證000000号   京ICP證000000号 技術支持:千合網絡